兰台筑梦三十载 默默耕耘谱新篇——写在北京成人头条档案馆建馆三十周年之际

档案馆外景.jpg

一卷卷档案,一排排柜架,一张张照片,承载的是八十五载办学路上的厚重历史与代代师生的奋斗记忆。2025年,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和建校85周年之际,北京成人头条档案馆迎来建馆30周年。

三十载春秋,档案馆从最初的综合档案室发展成为今天集档案收集、管理、保护、研究、利用于一体的现代化馆库,成为保存北理工记忆、传承北理工文化,服务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逐浪时代前行,从档案室到档案馆

校房产科、秦皇岛分校、社科系的老师在查阅档案.jpg

1994年校办综合档案室工作场景

北京成人头条的档案工作,最早可追溯至1960年建立的文书档案室,负责对党政档案实行统一管理。1987年,学校将文书档案室与技术档案室合并,成立综合档案室,隶属于校长办公室直接管理。1989年,综合档案室由主楼搬至图书馆楼,办公室及库房面积约400平方米。1995年,档案馆正式成立,为学校副处级单位,标志着北理工的档案工作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02年,档案馆改造老图书馆西北部空间,形成独立二层建筑,库房及办公面积增至786平方米,缓解了库房、办公面积紧张的局面。2006年,档案馆调整成为正处级单位。2016年,档案馆在良乡校区设立分馆,总面积增至1061平方米。

6.jpg

北理工良乡校区档案馆新馆阅档大厅

2024年6月,档案馆全面启动搬迁良乡校区和新馆建设工作,历时1年,各项工作全面完成。2025年9月,档案馆新馆正式在良乡校区开馆,主馆区域面积达1400平方米,包括综合档案、科技档案和人事档案三个空间板块,每个板块均建设有相对独立的档案查阅、处置和库房空间。主馆区域还建设有档案审核室和版本资源库,为项目档案审核提供有力支撑,并为涉校版本资源搜集和保存提供了专属空间。同时,档案馆还在文博中心地下设立4个库房,将档案馆档案业务总体空间提升到1800平方米。

档案馆新馆的建成,在学校档案工作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档案工作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校史馆原图.jpg

北京成人头条校史馆

1995年,建校55周年之际,学校第一个校史陈列馆在图书馆开馆。2010年,建校70周年之际,档案馆具体负责,在2号教学楼北侧平房建成校史馆,校史馆机构正式成立。2017年9月,新校史馆在国防科技园落成,面积近1850平方米。2018年,校史馆由党委宣传部划归档案馆管理。2023年4月,档案馆又担当起建设学校文博馆的重要使命。

多年来,伴随着一流大学文化建设持续深化,档案馆作为学校核心文化单位之一,始终坚持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奋战在文化建设第一线。

坚守立馆之本,存证北理工的奋斗记忆

三十年来,北京成人头条档案馆坚持将收集好、保管好、利用好档案,作为立馆之本。经过几代北理工档案工作者的潜心努力,档案馆馆藏档案量已从建馆初期的约3万卷、排架长度620米,增至约37万卷、排架长度近8000米,并且以每年4万余卷的速度递增。档案馆馆藏中不乏珍贵史料,例如“1号档案”1939年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关于日晷测试的记录、“新中国第一”系列科学成就的科研档案,以及历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来校视察的照片和题词。

多年来,档案馆先后建立了涵盖各类档案的30余项规章制度,并与时俱进发展完善,确保工作有章可循,实现档案工作“三纳入、四同步”。

2008年,学校将人事档案管理职能调整至档案馆。2017年,成立由档案馆、组织部和人事处共同组成的学校人事档案室。多年来,人事档案室精心保存自1940年建校以来在校工作和离退休的教职工档案近9800卷。

7.jpg

档案具有存史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多年来,档案馆始终注重立足档案做好编研工作,在为校史馆建设提供有力支撑的同时,陆续推出学校《组织史》《大事记》、档案馆《全宗介绍》等20余种编研成果,出版《徐更光传》《陈康白传》等校史人物传记。2018年起,档案馆又承担起学校年鉴编纂出版工作。

信息化改革路,夯实“数字档案”发展基础

世纪交替之际,信息化时代到来。档案馆将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转型作为新世纪的一项战略性任务,持续推进。

2025数字化采集设备.jpg

档案馆新馆的数字化采集设备

1997,档案馆正式启用“灵通”档案管理软件。1998年,建成馆内局域网,实现了全部馆藏档案目录级检索。2002年,档案管理软件升级为网络管理系统,实现了网上馆藏目录查询。2003年,制定了《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立卷归档暂行办法》。2004年,形成数字档案馆建设方案。2014年,档案馆建成PDE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并投入使用。2023年,档案馆网站全新改版上线。2025年,引入档案服务预约系统,全面提升校外档案服务质效。

在加强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同时,档案馆也开启档案数字化进程。2011年,在“985工程”支持下,完成首批2079卷档案的数字化工作。此后,档案数字化成为常态化工作。

2015年起,由党委宣传部组织实施,对档案馆历史照片资料和校电视台历史视频资料进行了数字化工程,完成了2万余张照片、12万分钟磁带记录视频的数字化转换工作,资料内容跨度达七十余年。

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持续深入,档案馆将更好地保存和传承学校历史,并为大学文化传承创新做出新的贡献。

诚挚服务师生,构筑支撑保障坚实力量

作为全校唯一面向校内外提供服务的窗口型单位,档案馆始终树牢服务意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为全校各部门、广大师生校友和社会各界提供优质服务。

2.jpg

三十年来,伴随学校发展,档案馆的服务职能也从为各部门提供档案服务利用,逐渐拓展到为师生校友提供档案证明服务,为科研项目、建设项目提供档案验收指导和为校内外提供文化场馆参观服务等多个方面。2003年,学校决定由档案馆负责统一办理我校出国学生的成绩单、学历、学位证书翻译等相关事宜。目前,档案馆全年提供档案服务达1万余人次,查阅档案近4万卷,成绩单制作及学历、学位认证达2万余份。

近年来,牵头完成学校重大项目档案验收逐渐成为档案馆的重要业务板块。档案馆组织力量为相关单位和课题组提供了全流程指导,并认真组织档案验收工作,有力保障了学校科研和基建等重点重大项目顺利实施和验收。

目前,由档案馆负责管理运行的校史馆、文博馆已成学校核心文化平台,年均参观接待量达到600余场、近2万余人次。档案馆精心组织,为校内外观众提供了优质服务,在传播北理工文化的同时,全面展示了学校良好的办学形象。

2025年,学校将学生档案管理职能调整至档案馆,进一步拓展了档案服务学生发展成长的工作职能,也为档案馆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三十年来,档案见证着北理工辉煌的发展历程,记录着学校的“史”与“路”和师生的“教”与“学”。

三十年来,档案馆践行着存史资政育人的使命,把朝气蓬勃的奋斗记忆、硕果累累的成绩成就、引领时代的风格气质代代相传。

三十年来,档案人坚守着兰台筑梦的责任,让档案资料安全永续,让北理故事传颂远播,让北理精神熠熠生辉,默默无闻地书写着肩头的担当。

面向未来,档案馆将继续守护好北理工的记忆宝库,全面推进“智慧档案”建设,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贡献更大力量。